心灵驿站

敬畏课堂

发布时间:2016-11-17

浏览次数:610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0

暑假,抛却平日的繁杂,在柔和的灯光下手捧一杯清茶,咂摸一本闲书,在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茶的清香让浮躁的心绪多一分沉静,书的滋养让贫瘠的灵魂多一分生动。

梁好老师的《回归真教育》便是这样一本触动我灵魂让我对教育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的佳作。“真教育”呼唤“真教师”,真教师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牢记住自己的使命,耐得住青灯黄卷的寂寞,对学生施以真爱,对教育诉诸真情,对课堂倾注真心。

书中《对课堂充满敬畏》一文尤让我感慨良多。文中援引了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每周四晚上为了第二天上好教了多年的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精心备课的事例。梁先生说:“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靠在椅子上,自个静静地想,说不定就会有新的了解、新的发现。”按理说,像梁实秋先生这样一位大师给师范生上课即使漫漫而谈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但他却觉得自己所站的这方讲台容不得丝毫马虎,站在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精彩的内容、新颖的见解,不然就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教师的名号。梁实秋先生不愧为对课堂怀有敬畏之心的“真教师”。

“敬畏”的意思是敬重并非常真诚、非常认真地对待。常怀敬畏之心,才能使我们的内心充盈、宁静,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对自然的敬畏可以使我们获得和谐,对生命的敬畏可以使我们获得真诚,对职业的敬畏使可以使我们获得尊重。

所以,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专业知识的高深外,更多缘于他们对自己职业的高度敬畏。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正是对学问“嗜书如命”的敬畏,才会谢绝一切采访,潜心读书研究,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挥洒自如地连接打通,给我们留下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材料丰实的《谈艺录》,思路开阔、联想活泼、想象奇特的《管锥编》,叙事生动、文笔幽默、充满哲理的《围城》。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先生正是因为对戏剧“戏比天大”的敬畏,才会苦练戏剧基本功,钻研表演艺术,琢磨人物性格,用字正腔圆的唱腔、刚健清新的表演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让《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红灯记》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使人们感受到河南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正是因为对课堂“课比天大”的敬畏,才使语文教育之于他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即使担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也不愿离开课堂,而是用自己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育札记》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一线教师对语文教育哲理的思辨与温柔的情怀。

敬畏课堂,需教师对学生施以真爱。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平等地对待,不仅将爱的雨露洒向娇艳夺目的鲜花,更应将爱的雨露洒向默默无闻的小草,让教育的花园真正百花齐放、百草葱茏,花儿自有花儿的芬芳,小草自有小草的鲜嫩。成绩优异、品行良好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平平、天性愚钝的学生只争朝夕不甘落后。

敬畏课堂,需教师对教育诉诸真情。教师绝不是教材的搬运工与传声筒,绝不是课堂的权威与首席,而是知识的启迪者、能力的激发者。教师应精心钻研教材,整合构建知识,用饱满的激情引领学生在学习教材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学)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导学),最终让“学生带着教材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求学),学生的困惑与教师的灼见在课堂交流碰撞,生成智慧,启迪灵感。

敬畏课堂,需教师对课堂倾注真心。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视角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把“儿童当作儿童,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儿童成就儿童”,用情感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用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之趣,用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之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获得自由的成长、自觉的发展,成为最好的、最真实的自己

敬畏课堂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它会时时警示我们将每一节课都视为全新的挑战与自我的超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它会时时警示我们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使命,谨言慎行,兢兢业业;它会时时警示我们不负自己人民教师的名号,反躬自省,追求卓越。

敬畏课堂,静听孩子成长的声音,相信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结果,总有一琴根弦会触动心灵,让每一棵小树都具有存在的价值,每一颗小草都享有雨露的滋润,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