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6-11-07

浏览次数:641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0

今年4月初,在八中实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下午,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编成了陶艺、茶艺等若干组分别活动,我随意兴御风而行地跟着茶艺组的同学们登上树木葱茏、幽雅静谧的湖心岛,想看看小小年纪的他们,能在中国几千年的祖宗文化里,拣得几颗金豆子。

有老班跟着的娃娃特别乖,他们排着队安静地穿过吊桥、室外茶区走进精致整洁的茶室,很快地分组落座,跟着教官老师入迷地进入了角色。

教官老师领着孩子们指认过桌上的茶具之后,教给大家的第一道手艺是乌龙茶的冲泡流程:若琛出浴—乌龙入海—温润洗茶—孟臣淋霖—悬壶高冲—福入东海—春风拂面—扣杯保香—龙凤呈祥—奉茶迎客,尽管工序复杂一些,但是孩子们学得认真,学得细心,学着练着,没多久,李焕等几个女生同学的动作竟然已有几分形似。当孩子们纷纷把自己严格按程序泡制的香茗端给老师品尝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身后好像有根神圣得像十字架一样的东东撑起了老师的伟岸,在中国,那叫“师道尊严”!

教官老师教给孩子们的第二道手艺是调制奶茶。老师拿出毛尖、铁观音、信阳红、碧螺春、大红袍等很多种茶叶,在做了简单示范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调制自己喜欢的奶茶。一让自由发挥,茶室里可热闹了,小伙伴们嘴上一边交流,心里一边想着能让大家从“口服”到心服的点子,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哪位英雄调制的奶茶能够让大家齐声说好,众口难调才是祖训真知嘛。娃娃们还给自己的茶起了不同的名字,李克多的茶叫“醉八仙”,理由是碧螺春的清香可以醉倒神仙;张甜甜的茶叫“观音济世”,她是用铁观音加牛奶冲制而成,取了观音的名字,取了牛奶的营养……,孩子们的茶名大多和神话传说有关,没想到频频告急的传统文化,依然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三节课是在室外上的,孩子们围着茶桌,一组一组地坐了下来,教官老师在总结了课程要领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茶如人生’这个词,通过今天下午与茶的接触,你认为茶和人生有哪些共通的地方呢?”老班一旁暗自旁白:“见证真理的时刻到了”。

赵晨晨第一个发言:“茶刚入口时,又苦又涩,经过一番消化,在喉头才会回泛甘甜,这就像人生,先苦后甜,只有经过努力进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掌声,这次活动若推明星,她当居首。)

胡佳乐哼哼唧唧地开口了:“大家把自己泡的第一杯茶送给老师,让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尊敬我们的师长。”(意外收获,被尊敬的感觉真好,以后也要注意把尊重回馈给他们,要知道,若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就要首先尊重别人。)

赵弘宇是被旁边的秦颖推着站起来的,含蓄内敛是她的第一特质:“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茶叶,做出不同口味的奶茶,甚至同一种茶叶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比如毛尖可以加工成信阳红,说明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创造奇迹,创新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很重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理论践行者!)

爱学语文的张甜甜也站了起来,用她那特殊的女中音,吃力地碰着主题:“‘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梅花、月、谷雨、春都是自然物,茶叶是一种自然物,人们喝茶时通过几片树叶把自己融入大自然里,就好像和大山为伍,和溪流作伴,快乐自在,不染凡尘”。(老天,这么拽!)

……

听着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间已经日暮西山,晚饭的铃声催起,我站了起来:“刚才同学们的谈论,给了老师很大的惊喜,很多同学慧心独具,短短一个下午,就对茶的认识如此深刻。茶,曾是中国的特产,后来成了中国的符号,它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几千年来,中国人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的养成,已经形成了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同学们之所以对茶的知识接受地这么快,是因为我们血液里原本就有这样的文化特质。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年龄的人,对茶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你们品味的多是一片树叶带来的思考,而我们这样的年龄享受的却是茶带来的清、静、雅、和,我今天站在同学们的群体中,体会着青春的活力,责任感让我想到眼下关于茶的一种尴尬,中国是茶的故乡,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有许多国家的茶叶在品种和质量上超过了中国,日本的茶道甚至也居中国之上,茶博会从来没有在茶的故乡召开过……,这些问题就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怎么解决,要靠同学们去思考和思考后的创新与践行去改变,同学们,祖先留下的,并非全是财富,也有使命!”

饭后散步,我再次来到幽雅静谧的湖心岛,东风斜梳,小湖微恙,柳絮花瓣一样簌簌地飘落下来,挂在头发上,落进衣襟里,白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机智聪慧再一次浮现在脑海……,我们仅仅设置了一个谈茶的情境,把茶叶拿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动手做了个实验,用实验带来的切身体验来引发心灵感悟,他们竟然可以从一片树叶看到人生的先苦后甜,看到民族创新,看到人与自然的沟通,心灵与山水的共融……,可见,抛开分数,教育在育人职能上的功效,多么地依赖体验。

最近在读一本书,是梁好老师的《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以独到的第三只眼扫描到了眼下中国教育的问题,提出“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的理念。这世道,缺啥吆喝啥,该理念之所以感动大家而得到群起响应就是因为目前中国的教育“非常态、不理性、欠真实”,而真实又是构建理性和常态的根基,一言蔽之:中国教育,首先欠缺的是真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寥寥数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塑造人,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现有状态的基础上,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应,用头脑去思考,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沟通碰撞,实现“最好的自己”。试想,如果孩子们从周边提取的信息是虚假的,得出的结论是反向的,连“最真实的自己”都做不到,何谈“最好的自己”。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在本真中收集真实的体验,在体验中汲取正能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我将在努力中期待,中国的教育有一天能放孩子进茶园,那里收集的都是全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