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从语文教学看道德课堂与高效课堂的交融

发布时间:2016-12-06

浏览次数:574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0

——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荣幸,因为语文是学生最易懂的一门学科;然而,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精心的课堂设计,没有优美的课堂语言,没有情感的关注,语文课堂又是最无力的。最近,我深入研读了《走向高效课堂》,并进一步学习了郑州市十年课改的总结与升华——道德课堂,对于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走向高效课堂》认为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听过一节随堂课,课题是《岳阳楼记》。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教师请同桌俩人读并翻译课文的一个自然段,其它同学仔细听并对字音和词的不同译法评价。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同伴互助,合作探究,但由于学生手里有参考资料,一个学生读课文,一个学生读翻译,很顺利地念完了,致使评价没有任何机会,形同虚设。有互助吗?有合作探究吗?没有,为什么?首先,这只是预习环节,学生完全可以放到课前去做,教师只需要疏通重难点就可以,但教师不相信学生,没有把教材的解读权充分授权给学生,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缺少师生之间文化理念和经验知识的碰撞,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发展空间和人文情怀体验。这样的课堂违背了道德课堂的标准,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无法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就无法体现课堂的高效。

《岳阳楼记》本是一篇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里面的语言精炼,有景入情,环环相扣,是文言文的精品。如果教学设计合理,引导到位,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广阔胸怀。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却有别样的气氛。在这里,我引用一个片段,咱们欣赏一节观摩课的教学环节:

教师:你能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1: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学生2:嘻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不是“植物人“吗?(学生大笑)

这可能是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她愣了一下,随即把问题抛了x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讨论讨论。”(学生讨论热烈)

学生3:我来解释一下,“植物人”就是大脑受伤,出现意识障碍,能吃能睡,但对环境没反应,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学生4:“植物人”从某种意义来讲相当于“死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博大的胸襟我非常敬佩。但我怀疑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5:我不赞成“植物人”是“死人”的观点。“植物人”有思想,只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悲”“喜”。而“古仁人”是“悲”“喜”表达的时间不同。

我看见任课教师眼里闪烁着的光芒,继续关注着他们的对话。

教师:那他们什么时候表达“悲”“喜”?

学生5:先天下之忧而忧——悲,后天下之乐而乐———喜。”(学生鼓掌)

学生6:我不同意学生3的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你自己做不到,那不代表别人也做不到。

教师顺势接住了:对,他说的对。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找出类似的人和名句?(学生相互商量讨论)

学生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学生乙:清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生丙:还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不仅明白了“古仁人”和“植物人”的区别,还学到了众多名人志士的政治抱负和广阔胸怀,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写出更加灿烂的人生。

多么精彩的高效课堂,教师深度提问,学生深度思考,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既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又体现了道德课堂的德性化、人性化和生命化。这样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必要,学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学得其所,教师教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