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班主任工作室

礼仪之花铸辉煌 黄福香

发布时间:2016-08-17

浏览次数:700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0

一九八八年一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看来,孔子已不再单单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世界的了。纵观《论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礼”位高权重。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提到了治国之礼、君臣之礼 、兄之礼,而且还非常重视师徒之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对学生“诲人不倦”, 使学生“学而不厌”,耐心训导可见一斑。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里,面对自己的四位弟子的不同态度、不同回答,或哂或与,都面带微笑侧耳细听,态度和蔼亲切,似兄长,似朋友,与学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从不打断学生的回答,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妄加评论,这是对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的肯定。

在这一篇章里,孔子的导入语,也可谓别具一格:“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就不敢说了。一开始他就创设了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面对师长,倍感亲切。这里无师长的虎威、学生的恐惧,而是兄长朋友共处之。是啊,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放松心态,打开思路,与先知对话,与知识博弈。如果老师一上课就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使学生处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学生能学到知识吗?有人做过一种实验:给老母鸡放摇滚音乐,使母鸡生活在恐惧中,结果母鸡下的蛋都是畸形的。试想如果学生面对一个十分威严的老师,一看见就心怵,久而久之也会得恐惧症。面对这样的老师,不要说学知识了,就是想学也学不成,因为学生的大脑太紧张了,丁点的知识都挤不进去了。

孔子认为,为人为事,应当 “克己复礼”,也就是努力约束、限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人之为人的伦常规范。 “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即修身,加强自我修养。作为老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表率。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是啊,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老师的动怒发威,其实就是在学生面前失了礼。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唯吾独尊,唯我独大,不能躬身示生,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达不到心与心的交流,而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智慧的碰撞,擦不出思想的火花,那么为师者,就是失败者。由此我突发奇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否把学生的座位重新编排,排成半圆形或者扇形?老师能否走下神圣的而又高高在上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来个近距离的接触,与学生在同一高度平等对话呢?如果这样,老师降低身段,离学生更近,学生就能更容易接受老师,接受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的是四个不同的答案,而孔子自始至终都是面带微笑,笑而不语。孔子课堂上的“礼”,可以说达到了极致。这是以“老师为主导”(发问、问志),“学生为主体”(回答、述志)的课堂模式的典范。在这里无师道尊严,无生之慎卑,有的是兄长般的深情,朋友般的交流。师生同坐,共享蓝天白云,共绘理想蓝图,共谱人生篇章,此情此景,真乃快意人生,羡煞世人也!晋人袁宏曾在《后汉记·灵帝纪上》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人生在世得一此师足矣,死而无憾事也!

在二千多年前的战火纷扰之中,孔子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礼仪天下,讲学不辍,可谓前无古者,后无来者。正是他的“礼”,使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日益壮大;也正是他的“礼”,才使五千年的华夏之邦,雄踞东方,日益强大;也正是他的“礼”,才使中国的“儒”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文化图腾。作为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先哲而骄傲;作为教师,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圣贤而自豪。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他以礼铸就的,在人口稀少、时局动荡、食不果腹、四处流浪的年代里,孔子的门生可谓多矣;孔子所培养的优秀生可谓优矣!他的教学成绩令世人震惊,令吾辈咂舌。放下师道尊严,放下为师的架子,走下讲台,走到学生的行列中,走进学生的心田里,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无礼之民族,便是野蛮之民族;无礼之地域,便是蛮荒之僻壤;无礼之国度,便是无序之邦国。如今我们倡导的讲文明,其实就是讲礼仪。没有礼仪,文明将不存焉。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无不打上了“礼”的烙印。只有让礼仪之风吹进千家万户,礼仪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才能铸就明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