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6-11-17

浏览次数:612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0

炎炎盛夏,我得闲阅读了梁好老师的《回归真教育》一书,读后感觉像饮甘醴,回味无穷;如品茗茶,唇齿留香。作为一名教师,自己从踏入教坛至今,经历了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变革。当看到《回归真教育》一书的标题,我不禁立刻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这句话正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我们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想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校园发生的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再诸如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到苏丹红,瘦肉精,再到染色馒头等,种种问题屡见不鲜。到底原因何在,很值得反思。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这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教育的失败。

究其根源,我想和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取向密不可分。而这一人生价值观重要形成期在孩子的童年,一个人怎样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很重要的取决于他的童年。在梁好老师的书中,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做出了透彻的阐释。在《童真迷失的“小大人”》一文中,梁老师通过一期综艺节目中一位七八岁小男孩,穿着与之年龄不相称的衣服,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举动的表演,换来观众的掌声与视觉的冲击这一事例,说明孩子童真的缺损、童年的迷失。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当做成人,把孩子当做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反观现今社会,又有多少个孩子能够安安静静地做个孩子?本来应当是快乐、幸福、自由的童年时代,却变得苦闷、孤独、压抑。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很难想象他今后的成长中会如何看待他人,看待社会。这样的反面例子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

由此我不禁想到社会上各种中小学辅导班、奥数班盛行的现状。我曾问过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放假了,你想去上奥数辅导班吗?”儿子摇摇头,并说班上老师曾经做过调查,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是不愿去上辅导班的,都是被家长迫使无奈去的。仔细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过高的期望值和从众行为,并且对小学生而言,学习仅靠大量超强的练习,过度疲劳训练,根本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规律。

在《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一文中》,梁老师引用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观点,孩子的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起跑的速度对于百米赛跑格外重要,而对于马拉松而言却没有多大关系。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应试练习,无视孩子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特点与内心感受,只会让孩子痛苦不已,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动力,最终影响了人生的发展。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汉特,在小学时期各科成绩都是垫底,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成功不在于过早的学习书本知识。

童年是孩子做梦的季节,做梦的孩子有着许多奇思妙想。一旦家长和老师用理性代替了灵性、用标准代替了多元、用分数代替了想象,孩子飞翔的翅膀就会被无情地折断了。没有了翅膀,梦想就只能在地上匍匐,难以在云端舞蹈。我想这恐怕就是“钱学森之问”难以实现的根源吧!我国古代教育圣贤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这才是教育的规律啊。给孩子报辅导班,正无异于同拔苗助长啊。人做好了,一切才能成功,纵使你有千万才学,也不及一个“人”字发挥的作用大。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人”做得好加上自己拼搏不畏挫折的精神,就能娴熟的应对各种人生中的未知数,茁壮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还能被什么事情难倒呢?

鼓励孩子天性的发展,这是教育应该去做的,学校教育要发掘、发现、发展进而发挥每个人的天性,实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天赋使命,使其快乐健康成长,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这种真主人的教育观与价值观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

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的真教育,就是真实的教育,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成长,不功利,不势力,真实自然,朴实无华。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所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