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制度

关于“学案”的点滴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06

浏览次数:1225

来源:云开·kaiyun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点赞数:28

关于“学案”的点滴思考

记得第一次真正接触“学案”是在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峰会在郑州召开,会上聆听到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当时眼前一亮,内心一颤,感觉这个东西非常精炼的概括了课堂的主要内容,知识的主要体系,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学习的效能。而后,郑州市的不少学校开始摸索实践,“导学案”、“学习卷”等等,有赞同声,有质疑声,学校有坚持得很好的,有濒临放弃的,有真正得益于此提高教学质量的,有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现象、感受到不同的结果呢?

尽管自己现在的工作脱离了教学一线,但通过与朋友们的交流,以及儿子初中三年来的导学案,对此我还是有了一些了解,有了一些思考。

不管是“导学案”、“讲学稿”、“学习卷”、“学案”等,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都是需要他比常规的备课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血。而“学案”等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每一位教师,教师没有内心真正的认同,就不可能变出高质量的“学案”,就不可能有学生高效的学习。所以积极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是推动此工作的关键,遗憾的是,不少学校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急于跟风,忽视了此点,影响了后续的相关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呢?如何帮助教师在享受到成就感时扬起投入此工作的激情呢?如何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学案编制呢?

关于“学案”的定义,其实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关键点在于“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就是要有准确的学情分析,可多年来的教学习惯、班级学生数偏多的现状等等,使我们教师没有更多的去关注、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习题选择,都皆为人人一样,不能更有效的去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知识,高效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情分析,如何依据学情更好的展开、调整课堂学习呢?

在我看到的“学案”等中,很多学校都涉及到了“自学”或者叫“预习”这个环节,按照预期的想法,老师课前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查,也就是再次对学情进行分析,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可是,想要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这一块进行检查,时间没有,认真的老师可能会在课前巡回教室,浏览一下学生的答案,反思自己的备课,也可以说是二次备课。可不少老师估计这也做不到,还是按照先前的思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试问:预期的效果达到了吗?或许说,只是学生进行了预习,帮助他更好地完成课堂听讲。但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时间从哪里来呢?

“学案”中,学习环节的设置、习题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先前能够触动我的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等,想必就是老师们个人精心准备研究、集体认真合作交流的高质量产品,而我们的老师如果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就会出现应付的现象。况且教师日常工作又比较繁忙,所以一些学科老师就从网上下载、同头课老师也没有很好的交流研讨,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质量不太高的“学案”,还有不少是信手拈来的大量习题的堆砌,这样的“学案”,不仅仅是不能帮助指导学生提高,还浪费了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那么如何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如何调动每一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强化团队的合作交流意识呢?

还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关于语文、英语学科的“学案”。譬如语文教学,它是开放的、情感的、灵活的教学,它需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悟。可“学案”中的环节、习题往往把这些肢解了、琐碎了,好像变成了纯知识的、机械的,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当然这也许是我的不太恰当的想法。可如何结合学科特点,编写出更有效的“学案”呢?

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科的“学案”中,所选问题不能很好的、很准确的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的,对于问题的设计没有很认真的思考的,只是为问而问的,还有学案容量过大等等……关于“学案”,自己有了不少的学习、思考,也有不少的困惑、迷惘,到底该如何准备“学案”、编写“学案”,究竟什么样的“学案”能帮助、指导学生高效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呢?

暑假中,认真研读了《走向高效课堂》这本书,其中的第四章“从教案走向学案”,对“学案”进行了清晰、明确、具体的说明,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谈到,“从教案走向学案,意味着教师要调查学情、选择内容、设计问题、确定目标、指导学法、编写学案。要把教材中抽象的、静态的、结论性的知识,开发成具体的、动态的、探究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困惑、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

一、调查学情,把握“起点”。

真正的学情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标示着学生的发展区。因此,学情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与课堂教学紧紧相连。教师只有调查学情、研究学情,教学才有针对性、实效性。那么如何调查学情呢?课前,调查学情定起点;课中,把握起点导学习;课后,反思学情促发展。

二、选择内容,提供“学材”。

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通过整合教材,筛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材料,然后呈现教材,为学生独学、展示、检测创设情境,提供“学材”。

三、设计问题,开发“动力”。

其实在对学案的分析、课堂的观察中,发现教师问题设计不尽如人意——过多的低效度的问题、缺深度的问题,以及缺少铺垫、无从回答的问题。要求教师做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层次化”。所谓“知识问题化”就是要在重点处设问、难点处设问、展示处设问、拓展处设问“。所谓“问题层次化”,就是要根据学生思维水平设计层次问题、根据内容难度设计层次问题、根据学习成果涉及层次问题、根据学习过程设计层次问题。

四、确定目标,竖立“航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习的航标。我们确立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会”、“会学”和“乐学”。

我们应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陈述学习目标,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学习目标具有精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特点。另外,在学习情境中随着过程的展开,会出现自然生成的目标,这一目标,给预设目标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充实了目标的内容,提升了目标的水平。

五、指导学法,编织“渔网”。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学什么”(含有选择的策略、方法)与“怎么学”其实指的就是“学法”。“学法”得当,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而学案必须设计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案中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学案中有意识的渗透学法——渗透于学习内容中、渗透于学习过程的各环节中、渗透于设问解答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渗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体会揣摩,通过自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编写学案,精画“蓝图”。

学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案的编写应该实现“三化”:即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学案设计应有基本的规范,要做到“三个基本统一”: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格式设计。而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在遵循这三个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又要有各自的课型特点。

……

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样,在研读了有关“学案”的这一章节后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大的收获。相信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全心钻研下,在备课组的同心努力下,各校的各学科的学案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能让每一个课堂都真正成为让人心动的、高效的课堂,能让每一位教师幸福的教、高效的教,能让每一位学生快乐的学、高效的学。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所追逐的美丽的梦想!

小思考,大实践;梦想在召唤,我们快行动!